PD-1抑制剂在当今肿瘤界的地位,丝毫不亚于王菲之于乐坛。相对于传统的癌症治疗药物来说,虽然PD-1抑制剂依旧被新药看到,但是距离PD-1开始进行临床试验,已经过去9年了。 在2006年,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药MDX1106静悄悄的开始了第一个临床试验,后来的故事,大家都知道了,肿瘤治疗多出了一种治疗效果很好的药物:O药。 而在此后的2009年,O药(opdivo)正式开始招募第一批临床试验患者,开始了真正的临床一期的研究,其研究结果最后于2012年刊登在世界顶级期刊《NEJM》上,风动全球。PD-1也就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,登上大舞台,开始了癌症的征途。 那么,第一批接受PD-1药物治疗的人群,现在怎么样了呢? 这一最新的药物随访结果刊登在了最新发布的JCO杂志上,4个字概括研究结果:不负期望! 2009年1月到2012年2月,PD-1抗体O药的一期临床试验共计入组129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(接受其他治疗失败),最后一次随访时间结束于2016年11月,研究结果着实令人瞩目: 5年平均生存率高达16%!使用标准剂量的患者5年生存率更是高达26%! 这是什么概念呢? 在免疫治疗出现前,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5%,如果按照标准剂量来治疗,5年生存率将翻5倍以上!要是某个医生告诉你,一种药物可以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达5倍,肯定被认为是骗子,但是现在,O药做到了。 使用PD-1药物治疗的生存期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,患者服用的PD-1药物的剂量分别为1mg/kg、3mg/kg、10mg/kg,每2周进行一次治疗。结果发现: 肿瘤药物一般都是根据体重来进行药物的给药,按照成人的体重60kg来计算,3mg/kg和10mg/kg之间的差距是420mg,按照两周一次的给药,那么1个月则是840mg,目前O药的价格大概是100mg在2万左右,也就是说按照标准剂量来安排患者用药的话,几乎每个月可以帮患者省上10几万的费用,这对于中国的癌症患者来说很有临床指导意义(在此之前并未有详细的证据证明用药剂量在什么位置最合理)。 另一个让我们为之振奋的数据则是:PD-L1表达强阳性的患者,5年生存率为43%,这意味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几乎有近一半的几率生存期超过5年!这是常规治疗不敢想象的治疗效果。 另外,在接受PD-1治疗的患者中,有22名癌症患者肿瘤明显缩小,12人接受治疗后效果长期维持,也就是说在接受完PD-1治疗之后,这12个人没有接受其他药物治疗,肿瘤也不会再长大扩散,达到临床治愈的目标。也就是说:响应PD-1疗法的患者,55%的患者可以达到长期生存的目标。 当然,在本篇文章中,也有很多其他有趣的发现: 比如,吸烟患者的PD-1治疗疗效更好。87.5%的长期生存患者都有过吸烟史——很奇怪,吸烟导致肺癌发病率升高,然后治疗过程中药物响应率更高,那么问题来了:吸烟导致的肺癌好治一点,不吸烟导致的肺癌难治一点,这可如何是好? 再比如,PD-1治疗并非需要一直用药,在16个长期生存的患者中,有近一半患者因为种种原因停止用药,但是癌症依旧未有进展,这表明PD-1确实存在某种我们不知道的机制,可以刺激到我们的免疫系统,保持长期的疗效。当然坚持2年都接受治疗的患者生存期总体来说是优于只接受1年治疗的患者; 还有,PD-1治疗中,鳞癌、非鳞癌接受治疗效果差不多(16%VS15%);2位患者停药后复发,继续使用PD-1,结果还是可以起作用;即使肿瘤继续增大,但是使用药物依旧可以控制肿瘤发展(1位);肿瘤转移,继续用药,得到控制(1位);研究发现不良反应越大,生存期越长(历经磨难的感觉)。。。。。。 这篇文章可以说是有无数值得我们挖掘的点,但是毫无疑问,这是一份合格的PD-1治疗答卷。 第一批接受PD-1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数据统计:
如今整体5年生存率达到了16%; 标准剂量的患者(3mg/kg)5年生存率高达26%; PD-L1高表达的患者,5年生存率43%; 而响应PD-1疗效的患者,55%的病友可以达到长期生存,临床治愈!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,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。 而肿瘤免疫治疗不仅仅有PD-1疗法(免疫检查点抑制剂),还有CAR-T疗法、液体活检技术(从血液中检测是否有癌症早发)等等,这一系列抗癌技术的不断发展,使得我们有理由相信:带癌生存乃至于消灭癌症,并不是妄语。 最后,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,生存期最久的1位已经有88.6个月,迈过了7年的门槛。 参考资料:1.Five-Year Follow-Up of nivolumab in Previously Treated Advanced Non–Small-Cell Lung Cancer: Results From the CA209-003 Study, DOI: 10.1200/JCO.2017.77.0412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- published online before print March 23, 2018